考研十三大类名校概览之文学篇

2012/2/27 12:05:55 来源: 海天考研
分享:

  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简称中文系)的前身是京师大学堂文科的中国文学门。1898年京师大学堂创办之初,在师范馆已有“中文”、“文学”等 科目,1903年又设置“中国文学门”一类课程,但尚未形成独立的系科。1910年3月31日,京师大学堂分科大学成立,“中国文学门”正式作为文科的一 个教学建制。这是我国最早的中文系,其建立标志着中国语言文学开始形成现代的独立的学科。

  1912年京师大学堂更名为北京大学。1919年北大废门改系,中国文学门改为国文系,实行选科制。1925年又实施分类专修制,分“语言文 字”、“文学”与“整理国故”等三大类科目,即后来三个纯文科类专业的滥觞。此后,教学体制虽时有变动,系名也几度更迭(国文学系、国文系、中国文学系、 中国语言文学系),但总体框架基本不变。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北京大学南迁,与清华大学组建长沙临时大学与西南联合大学。北大与清华原有的国文系合并为联大国文系。1946年西南联大结束,北大国文系随北大复员北返。

  1952年全国高校实行院系调整,清华大学国文系、燕京大学国文系和新闻系与北大国文系合并为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分设中国语言文学与新闻 编辑两个专业。1954年,中山大学语言学系并入,设立汉语专业。1964年又设立古典文献学专业。自始,形成文学、汉语、古文献三个专业鼎立的格局(新 闻专业已于1958年合并到人民大学)。1953年组建北大文学研究所,中文系部分教师调任或兼任研究所工作,此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的前身。 1983年,教育部所属全国高校古籍整理工作委员会秘书处设在北大,其机构挂靠中文系。1984年和1985年先后成立北大古典文献研究所与比较文学研究 所,1998年两个所正式归入中文系建制。 2002年,北大中文系开设应用语言学专业,打破高考招生的文理界限,在国内最具传统的中文系首开从高中理科招生的先河。

  从1910年建系以来,北大中文系师生常肩负先锋的使命,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在民族解放与革命建设事业中,都作过卓越的贡献。作为一个教学科 研单位,北大中文系的教学与研究始终往现代化的方向转换发展,不断突破旧有的格局,形成新的学术规范,并逐步协调西方学术方法与中国传统固有学术方法的关 系,在中文学科的教学体制、课程设置等方面,对全国相关系科有过辐射性的良好的影响。

  北大中文系在其历史发展的每一阶段,都吸纳和涌现过一批着名的学者,有的是属于大师级的人物。如林纾、陈独秀、鲁迅、刘师培、吴梅、周作人、黄 侃、钱玄同、杨振声、刘半农、胡适、孙楷第、罗常培、杨晦、游国恩、王力、冯沅君、俞平伯、唐兰、魏建功、废名、沈从文、浦江清、吴组缃、杨伯峻、高名 凯、周祖谟、王瑶、朱德熙,等等,都曾在北大中文系任教,产生过大批代表学科发展水平的论着,对学科建设作出巨大贡献。

  据不完全统计,从建系以来到1999年,北大中文系培养出约6000名本科生,2000多名外国留学生与进修生,1000多名硕士生和300多 名博士生。科研成果仅新时期以来22年间,发表出版专着约600部,学术论文4500篇,其科研项目量和获奖成果的质与量,均居全国高校同类学科的前列。 近20多年来,北大中文系加强与国内外的学术交流,先后应邀派出近百名教员到十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大学任教,与十多所国外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每年平均有 五、六十名国外的学者来访或进修。北大中文系已成为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

  目前,北大中文系已发展成为全国中文学科中规模最大、学科最全的一个系。拥有4个专业(中国文学、汉语、古典文献、应用语言学)、2个研究所 (古文献与比较文学)、2个研究中心(汉语语言学与20世纪中国文化)、2个国家级教学科研重点基地(中文基础学科基地与古典文献科研基地)、5个全国重 点学科(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汉语史、现代汉语、古典文献学)和7个博士点(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文艺学、汉语史、现代汉语、古文献、比较文学)、 11个硕士点、1个博士后流动站。

  1997年12月,国家教委委派由各高校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对北大中文系"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研基地"进行了中期检查。专家组的《评审 意见》认为:“中文系学术根底深厚,名家众多,历来为国内同行众望所归,基地建设的起点高。在基地建设过程中,一方面发扬光大严谨求实的学术传统,一方面 培养提倡活泼、创新精神,在不长的时间内,产生了一批影响重大的学术成果,承担了一系列颇有分量的科研项目,形成了强大的学术梯队,从而保持了在全国中文 学科中的整体领先水平。”

 

  北京师范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的前身中国语言文学系,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中文系之一。一个世纪以来,为现代中国培养了大批英才,为20世纪中文学科的发展 做出了重大贡献。先有鲁迅、吴承仕、余嘉锡、钱玄同、沈兼士、黎锦熙、许寿裳、余嘉锡、杨树达、刘半农、刘盼遂、谭丕模、穆木天、沈从文、顾随、黄药眠、 钟敬文、李何林、陆宗达、萧璋、李长之、叶丁易、启功、俞敏等先贤会通开新,炳耀学界;再有杨敏如、郭预衡、辛志贤、聂石樵、浦漫汀、伍铁平、匡兴、邓魁 英、史锡尧、谭得伶、郭志刚、韩兆琦、陈惇、张俊、程正民等后继骞翮远翥,弘文励教;而今,以童庆炳教授、王宁教授为领军的全院教师开拓进取,稳健求实。 几代人薪火相传,既坚守学术家园,又保持现实关怀,既传承文化传统,又融汇西学新知,积极担当中国文化和教育的大任,构筑起北京师范大学中文学科在全国的 领先地位。

  2003年5月,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成立,在原有中文学科的雄厚基础上搭建了新的发展平台。文学院本着体制创新的构想,没有院下设系,而是下设 10个研究所。本科教育设汉语言文学和传播学两个专业,由全院统筹;研究生则入所培养。10个研究所是:汉语言文字学研究所(含汉字学、训诂学、古汉语语 法、音韵学、现代汉语语法修辞、现代汉语文字词汇、现代汉语语音方言七个研究方向),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研究所(含语音与音系学、语义学、语法学、历史语 言学、应用语言学五个研究方向),文艺学研究所(含中国古代文论、西方文论、文学基本理论、大众文化与文艺美学四个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所(含先 秦两汉文学、唐宋文学、元明清文学、文学古籍整理与研究、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五个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所(含现代文学、当代文学、儿童文学与科 幻文学、戏剧影视文学四个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所(含比较文学理论、欧美文学、东方文学三个研究方向),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研究所(含民间 文艺学、民俗学、文化人类学三个研究方向),民俗学与社会发展研究所(含历史民俗学、现代民俗学、数字民俗学、性别研究、技术民俗学五个研究方向),新闻 传播学研究所(含新闻学、传播学、编辑出版学三个研究方向),语文教育研究所(含中小学语文教育、大学语文教育两个研究方向)。院里还设有7个跨学科的非 实体性的研究中心:性别与发展研究中心、中国语言与海外华文教育研究中心、媒体策划与文化传播研究中心、泛媒介文化研究中心、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中心、民俗 文化普查与研究中心、章太炎黄侃学术研究中心。另外,还设有文学院计算机实验室、新闻传播教学实验室、汉字研究实验室、数字民俗学实验室。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拥有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民俗学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是全国首批获得中文一级学科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单 位,全国首批建立的两个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之一,首批建立的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现有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中 国语言文学) 1 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2 个(文艺学研究中心和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与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合作共建的“中国文字整理与规范研究中心”1个。文学院还是国家“211工程” 重点建设单位,国家“985工程”二期项目重点建设单位等。

  文学院师资力量雄厚,学科分布合理,教学和科研水平在全国高校中文系科中名列前茅,在国际上也有一定的影响。现有教职工149人,其中专任教师 136人,在职教授58人,在职博士生导师51人,在职硕士生导师88人,88%以上的教师具有博士学位。“985”特聘教授7人,京师学者1人,长江学 者21人,跨世纪、新世纪优秀人才8人。建有9个博士点(文艺学、汉语言文字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比 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民俗学、民间文学)、12个硕士点(文艺学、汉语言文字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 文学与世界文学、民俗学、新闻学、儿童文学、课程与教学论、民间文学),博士点数位居全国中文学科之首。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培养高素质、综合型人才为己任,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拓宽培养渠道,提升人才质量。文学院目前在读的 全日制在校生总数为2200余人,其中本科生845人,研究生1029人(硕士研究生755人,博士研究生274人),海外留学生335人。本院有两篇博 士论文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

  学院高度重视学术研究,成果丰硕。自2001年起,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共承担了“明代碑刻及手写文献电子典藏及属性描述” 、“中华大字符集创建工程”、“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文学组项目”、“历史题材创作和改编中的重大问题研究”、“中国高校弹性学制改革与实践 研究”、“西方文论中国化与中国当代文论建设”、 “20世纪马克思主义文论国别研究”、“中国古代文学教育与文学的生成、发展和传播”等国家级和部级等重大和重点项目,获得41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奖 励,出版学术着作402部,在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784篇,获得科研经费970.5万元。2005年开始创办学术刊物《励耘学刊》(文学卷、语言 卷),每年4期。2004年,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学科被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所评定为教师能力和科研水平两项全国第一,总排名全国第二。 2005-2008年,汉语言文学专业连续四年被全国着名的“中国大学评价”系统评定为全国第一。

  学院坚持院务公开,民主管理。设有教授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和教学委员会。现任院长为张健教授,分党委书记为李国英教授,副院长有李国英教授 (兼)、李春青教授、康震副教授、刘洪涛教授。副书记有黄开发教授、方红珊老师。童庆炳教授为现任教授委员会主任,王宁教授、赵仁珪教授为副主任;董晓萍 教授为现任学术委员会主任,王向远教授、李运富教授为副主任;郭英德教授为现任教学委员会主任,邹红教授、易敏教授为副主任。学院还编有《文学院通讯》, 以加强信息沟通。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与许多国家的教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良好的交流合作关系。近年来,文学院先后有50多人次赴美国、英国、德国、瑞士、日本、韩 国、新加坡等国访问、讲学、开展合作研究或参加学术会议,共举办15余次各种大型国际学术会议、文化交流活动,接待海内外专家学者来访、讲学40余人次。 在新加坡成功举办七届学士学位课程后,从2004年起又开设中国语言文学硕士学位课程,深受好评,为促进中外文化之间的交流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现在又在美 国、加拿大等国积极筹办孔子学院。

  文学院还积极推动中国语言文学学科数字化建设工程,除了功能强大的文学院网站外,还建有中文教学科研多媒体集成工作室、文艺学网站、民俗典籍文 字研究中心网站、中国古代文学网站、民俗图像电子典藏库、碑刻与手写文献电子典藏库、文化部数字模型民歌集成模型样本等,有力地促进了传统人文学科的现代 化。

 

  南京大学

  南京大学坐落于钟灵毓秀、虎踞龙蟠的金陵古都,是一所历史悠久、声誉卓着的百年名校。其前身是创建于1902年的三江师范学堂,此后历经两江师 范学堂、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第四中山大学、国立中央大学、国立南京大学等历史时期,于1950年更名为南京大学。1952年,在全国高校院 系调整中,南京大学调整出工学、农学、师范等部分院系后与创办于1888年的金陵大学文、理学院等合并,仍名南京大学。校址从四牌楼迁至鼓楼金大原址。

  在一个多世纪的办学历程中,南京大学及其前身与时代同呼吸、与民族共命运,谋国家之强盛、求科学之进步,为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振兴做出了重要的 贡献。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作为教育部直属的重点综合性大学,南京大学又在崭新的历史机遇中焕发出新的生机,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各个领域保持良好的 发展态势,各项办学指标和综合实力均位居全国高校前列。1994年,南京大学被确定为国家“211工程”重点支持的大学;1999年,南京大学进入国家 “985工程”首批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行列;2006年,教育部和江苏省再次签订重点共建南京大学的协议,共同支持南京大学建设具有鲜明特色和重要国际 影响的世界一流大学。

  南京大学目前拥有鼓楼、浦口、仙林三个校区,设23个学院、65个系,共有全日制学生27600名。全校设本科专业82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 9个,硕士学位授权点213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23个,博士后流动站23个,并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8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3个;共有国 家实验室(筹)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6个,国家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基地12个,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1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4个。 学校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其中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29人,中国工程院院士4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4人,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1人,973计划和重 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9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学、技术、管理专家17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76人,海外和港澳学者合作研究基金获 得者26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讲座教授59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者96人,国家级教学名师7人。

  春风化雨、桃李芬芳。在过去的一个多世纪中,南京大学在各个历史阶段培养和造就了众多中华英才,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建功立业、成就卓着。南京大学 确立了“吸引一流生源、给予一流培养、造就一流人才”的指导思想,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高素质创新能力的拔尖领军人才为目标,坚持“融业务培养与素质教育 为一体、融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为一体、融教学与科研为一体”的方针,大力推进“基础性人才和高科技应用人才的培养与国际接轨、复合型应用人才的培养与社会 接轨”,在教育教学改革中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形成了许多重要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在国内外高等教育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南京大学的前身即“以科学名世”,格物致知、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和传统始终贯穿于南京大学的发展史中,成为南京大学办学最重要的特色。一代又一 代的南大人孜孜求索、攀高攻坚、为国争光、为民造福,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科研成果,蜚声国内外学界。今日南京大学以“加强应用、注重基础、发展边缘、促进 联合”为方针,以“基础研究面向国际学术前沿,应用研究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致力于解决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指导思 想,调整科研布局、加强科研组织,全力推进科学研究工作,将南京大学建成我国重要的科学研究中心。

  自上个世纪初建校以来,南京大学就一直是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最活跃的中国大学之一,与世界上众多一流大学和高水平科研机构建立了紧密的协作关 系。其中,始建于20世纪80年代的南京大学-霍普金斯大学中美文化研究中心迄今已成功举办二十多年,它是中国改革开放以后最早实施的高等教育国际合作长 期项目,为中美文化交流事业培养了众多骨干人才,在海内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目前,南大正在新的历史形势下,大力推进各种宽领域、多渠道的国际交流与合 作,全面提升办学的国际化水平。

  当前,南京大学的办学事业已经掀开新的百年篇章,全体南大人正在为把南京大学建设成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的世界一流大学而努力奋斗,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更大的贡献!

  2024考研人数已公布,达438w,考研热度依旧火热!如何备战2025考研?哪个考研专业适合自己?在职考生如何备考?考研知识点繁多,择校困难大,和海天考研咨询老师聊一聊。网课面授多项选,专业辅导1对1全年集训随时学!

中间广告图.jpg

活动专题